当前位置:首页 > 西安 > 正文内容

姬旦

4年前 (2021-05-08)西安236

姬旦(生卒年不详) 周武王姬发之弟。亦称叔旦,因采邑封在周(今陕西岐山县北),故称周公,又因克商有功受封于鲁地曲阜而称为鲁公。西周初年杰出政治家。

周公是西周初年统治集团的重要核心人物,曾在武王伐纣中发挥重要的辅佐作用。派长子伯禽赴封邑,自己仍留在镐京辅佐姬发。姬发去世后,继位的成王年幼,由周公摄政代行天子职务。其兄弟管叔鲜、蔡叔度、霍叔处心怀妒忌,散布流言蜚语,说周公企图篡夺王位,谣言传遍了镐京,甚至连成王、太公吕尚、召公也产生了怀疑。商纣王之子武庚乘机拉拢管叔鲜、蔡叔度,联络东方夷族徐、奄、薄姑等部起兵反叛。周公一方面向召公、吕尚等诚恳解释,获得他们的信任与支持;另一方面组织力量亲率大军东征,首先诛灭武庚,后又杀死管叔鲜,流放蔡叔度,消除了叛乱中心势力;再经三年苦战,相继平定东方诸国,使西周灭商的事业得以最终完成。为了进一步巩固西周王朝的统治,在其主持下,西周政权大规模分封诸侯,以之作为王室屏障;又营建洛邑(今河南洛阳)为东都,建立起西起岐阳(岐山之阳)东到圃田(今河南中牟西),由当时最富庶的渭、泾、河、洛地带构成的周王畿地区,作为控制全国的基地。成王20岁时,周公还政于成王,自己仍尽心辅佐,并主持创立礼乐典章制度。周公写了《无逸》,告诫成王不要贪图安逸,由“逸”而失国。由于周公旦的突出功绩与高尚品格,历史上将其和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、孔、孟并列为圣人。

在中国历史上,周公旦被视为贤臣的典范。尤其以礼贤下士、善于用人著称于世。史称其“一沐三握发,一饭三吐哺,起以待士,犹恐失天下之贤人。”成语“吐哺握发”由此而生,以形容统治者的求贤若渴。三国时的曹操有诗云:“山不厌高,海不厌深,周公吐哺,天下归心。”


(信息仅供参考,如有变动,请以实际为准)

相关文章

刘恒

刘恒既非长子,又非嫡出,故在7岁时被封为代王,跟母亲在封地居住了17年之久。刘邦逝世后,政权一度被吕太后控制,刘邦的其他儿子纷纷被杀,刘恒的处境也岌岌可危,因为僻居远方,且谦恭谨慎,在别人看来似乎没有...

韦坚

韦坚(?~746) 字子全。京兆万年(今陕西西安)人。唐代官吏。早年入仕,初为秘书丞,开元二十五年(公元737年)曾任长安县令,才能卓越,办事精明。后负责转运从江淮调入京兆的粮食财帛,因指挥管理得当,...

马端

马端(1074~1120) 原名宗海,字承之,后改名端。京兆鄠县(今陕西户县)人。北宋官吏,书法家。出身官宦家庭,历任蓝田尉、大理寺丞、秦州知州、颖州知州、监察御史、内藏库副使。马端多才多艺,文武兼备...

韦澳

韦澳(生卒年不详) 字子斐。京兆万年(今陕西西安)人。唐代官吏。大和六年(公元832年)擢进士第,又登博学鸿词科。韦澳生性耿介,不肯攀权附贵,登第后十年中未能得授官职。堂兄韦温任吏部侍郎,与御史中丞高...

姚苌

姚苌(330~393)羌族。字景茂。祖籍南安赤亭(今甘肃陇西西)。十六国时后秦的建立者,公元384~393年在位。羌族是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,上古时就已活动于西北,秦汉时主要生活于今甘肃、青海一带,东汉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