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西安 > 正文内容

韩建

5年前 (2021-04-21)西安321

韩建(855~912) 字佐时。许州长社(今河南许昌)人。唐末及五代将领。初为蔡州小校,后随杨复光与黄巢起义军战于长安,黄巢起义军退出长安,韩建随所部赴蜀迎僖宗,后补神策都校、金吾将军。僖宗还长安后,以韩建为潼关防御使、华州刺史。韩劝课农桑,访贫问苦,使华州“流亡毕复,军民充实”。又勤于学习,渐通文字,迁华商节度、潼关守捉等使,累加检校太尉、平章事。后与王行瑜、李茂贞等率兵攻入长安,杀宰相韦昭度等,后谋废昭宗,因晋军所迫作罢。乾宁三年(公元896年),昭宗为李茂贞所败,欲投奔太原,被韩建接到华州,并亲自督工,为其修治大明宫。韩建欲挟天子以令诸侯,遂遣散昭宗护卫军,杀死李筠与十一王及昭宗亲信大臣。光化元年(公元898年),昭宗还长安,封韩建为太傅、许国公,并赐铁券。天复元年(公元901年),韩建与宦官韩全诲将昭宗胁迫至凤翔,后朱温率兵攻韩建,韩建败降。天祐元年(公元904年)朱温挟逼昭宗迁都洛阳,“毁长安宫室、百司及民间庐舍,取其材,浮渭沿河而下,长安白此遂丘墟矣”。昭宗迁都后,朱温奏请以长安为佑国军城,徙洛阳佑国军驻长安,以韩建为佑国军节度使、京兆尹。

韩建率军抵达长安,长安城已是一片瓦砾废墟,为了驻军和防守方便,重新修筑了一座规模与范围大大缩小的长安城,四面各开一门:北为玄武门,南为安上门,西为顺义门,东为景风门。长安城缩小之后,原来的长安、咸宁两县县治被隔在城外,韩建在城的东西两侧又修建了两座小城,作为两县的县城,三城并列,互相支援,以适应当时战乱频仍的形势。在缩建新城的过程中,韩建把原在唐外郭城太学中的《石台孝经》碑刻搬入新城。朱温称帝后,以韩建为司徒、平章事,充诸道盐铁转运使。开平三年(公元909年),拜太保,罢知政事,四年(公元910年),除匡国军节度使、陈许蔡观察使,后被部将杀害。

经韩建改筑后的长安新城,成为五代十国、北宋、金代与元代的长安城,直至明代之后才有所扩展。


(信息仅供参考,如有变动,请以实际为准)

相关文章

宇文士及

宇文士及(?~642) 字仁人。雍州长安(今陕西西安)人。隋唐官吏。出身官僚家庭,宇文述第三子。隋时娶炀帝女儿南阳公主为妻,隋大业中,历任尚辇奉御、鸿胪少卿。唐高祖时,以其妹为昭仪。两代均为皇家外戚,...

韩偓

韩偓(842~923) 字致尧,一作致光,小字冬郎,号玉山樵人。京兆万年(今陕西西安)人。唐末及五代诗人。天资聪明,10岁能诗,深得李商隐赏识,有“雏凤清于老凤声”之赞语。龙纪元年(公元889年)进士...

种古

种古(1024~1093) 字大质。京兆长安(今陕西西安)人。北宋将领。种世衡之子,以父荫入仕,初任天兴(今陕西凤翔)尉,后任原州(今宁夏镇原)知州,以抗击羌人入侵有功擢任通事舍人。后与其弟种诊合兵收...

刘纯

刘纯(生卒年不详) 字宗厚。原籍江苏吴陵,后落籍西安府长安(今陕西西安)。明代医学家。为丹溪学派再传弟子,精于医道,且工于辞赋。著有《伤寒治例》《寿亲养老补遗》《医经小学》《玉机微义》。...

杜延年

杜延年(生卒年不详)字幼公。祖籍南阳杜衍(今河南南阳),后入籍京兆杜陵(今西安市雁塔区、长安县境内)。西汉官吏。出身官宦家庭,其父杜周在武帝时任御史大夫。昭帝时,其初任军司空。始元四年(公元前83年)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