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世民
李世民(599~649) 唐高祖李渊次子。出生于武功(今陕西武功)。唐代第二任皇帝,公元626~649年在位,庙号太宗。隋朝末年,政治腐败,民不聊生,农民起义此起彼伏,李世民力劝其父起兵反隋。李渊称帝后李世民被封为秦王,任尚书令、右武候大将军,兼雍州牧,率军四处征战,击灭薛仁杲、王世充等割据势力,镇压窦建德、刘黑闼等农民起义军,在唐王朝建立与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。武德九年(公元626年),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,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,不久高祖逊位,李世民即皇帝位。
李世民在位期间,励精图治,开创了政治清明、社会安定、经济发展、文化兴盛、疆域辽阔、民族和睦的局面,被后人称为“贞观之治”。在政治上,善于纳谏,知人善用,善于听取臣下的不同意见,鼓励官员直言劝谏,其与魏征的关系,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明君贤臣的典范。在用人上,豁达大度,不拘一格从敌对派系中选拔人才,如李纲、萧瑀、封伦原是隋代旧臣,李勣、秦叔宝、程知节、尉迟敬德原是敌方将领,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的心腹,在他们归顺之后,李世民一概不计前嫌,给予重用。整顿法制,废除苛刑,强调谨慎执法,如贞观四年(公元630年)全国判死刑的只有29人。在经济上,积极推行均田政策,实行轻徭薄赋,减轻税收和劳役,积极组织救灾,并由国家赎回沦落到外族当奴隶的汉人,送他们回乡务农,使凋敝衰落的经济迅速恢复发展。在军事和对外关系上,整顿健全府兵制度,充实军事实力,采取“中国既安,四夷自服”方针,不轻易对外用兵,但对边境外族的入侵,则予以坚决反击,先后击败突厥、吐谷浑、薛延陀等强敌,使西域各国摆脱西突厥的残暴统治。贞观十四年(公元640年)以后,三次出兵西域,平定高昌,打败西突厥,在龟兹(今新疆库车)建立安西都护府,打通了“丝绸之路”,把新疆首次正式纳入中国版图。在处理国内民族关系上,表示对各民族“爱之如一”,同等看待,在归附和征服的民族地区设置府、县,官员均选用当地民族首领,这些做法深得少数民族信任和拥护,被当时北方各民族首领尊称为“天可汗”。还通过“和亲”增进民族情感,文成公主和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联姻成为汉藏民族友好交往的佳话。在文化上,唐太宗亲自过问儒家经典的整理与解说工作,在太极宫设置史馆,由宰相监修前代史书,流传至今的二十四史中,在贞观(公元627~649年)年间修成的就有6部。太宗文武兼长,其诗作气格宏远,雄伟不群,名篇《饮马长城窟行》《冬狩》等表现出封建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和求贤若渴的心情;《赐萧瑀》中名句“疾风知劲草,板荡识诚臣”至今仍为人熟知。《全唐诗》收存其诗1卷、98首,《全唐文》录其文7卷,《唐文拾遗》收其文36篇。到其统治后期,居功自信,出兵东征高丽,劳民伤财,废掉太子承乾后,为另立太子在皇室引起了一场权力斗争的风波,使自己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打击。二十三年(公元649年)临死前,撰就《帝范》一书赐给太子李治,书中包括《君体》《建亲》《求贤》《审官》《纳谏》《去谗》《戒盈》《崇俭》《赏罚》《务农》《阅武》《祟文》等12篇,是其一生政治经验的总结。
(信息仅供参考,如有变动,请以实际为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