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西安 > 正文内容

杜佑

4年前 (2021-04-13)西安138

杜佑(735~812) 字君卿。京兆万年(今陕西西安)人。唐代官吏,史学家。出身名门望族,自幼勤奋好学,尤喜经史,18岁以祖荫补济南郡参军、郯县丞,被润州刺史韦元甫所赏识,从此长期追随韦,直至其去世后才回长安任职,后历任抚州刺史、容管经略使、御史中丞。德宗时任工部、金部郎中,充江淮水陆转运使。李希烈、朱批叛乱,杜佑任度支郎中、和籴等使,总管平叛军旅后勤诸多事宜。后因得罪权臣卢杞,被贬任饶州刺史,又迁御史大夫、岭南节度使。一度入朝任尚书左丞,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。在淮南任上,重视发展农业,将荒田开垦改良为耕地,开挖塘陂引水灌溉,适当减轻赋税,促进了当地生产的发展。期间,由于杜在经济、军事上,大力支持了朝廷的平叛战争,德宗命其兼任刑部尚书、检校尚书右仆射等职。贞元十九年(公元803年)擢任检校司空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。德宗死,杜代行冢宰(最高行政长官)。顺宗死后,宪宗居丧期间,再次代理冢宰。

杜佑虽身居高位,但十分勤奋,常秉烛达旦,著述不辍。自大历元年(公元766年)至贞元十七年(公元801年),倾注35年心血撰写成史学巨著《通典》。全书共200卷,57万字,记载了上自传说时代,下迄唐代宗时期的历代典章制度,是中国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,确立了中国史籍中与纪传体、编年体并列的政体书,其体近于纪事本末,可以补纪传、编年之不足,对研究中国历史进程、章法典籍的变化,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。


(信息仅供参考,如有变动,请以实际为准)

相关文章

姚思廉

姚思廉(557~637) 字简之。雍州万年(今陕西西安)人。唐代官吏,史学家。出身官僚世家,其父姚察在陈为吏部尚书,后任隋秘书丞,曾撰修梁、陈二史,未成而卒,临终前嘱姚思廉承其未竟事业。姚思廉少年从父...

王易简

王易简(884~963) 字国宝,京兆长安(今陕西西安)人。五代及北宋官吏。后梁时举进士,被邠州(今陕西彬县)守将韩恭辟为观察支使,其后又被华州(今陕西华县)守将李保衡辟为从事。朱友谦率部攻华州,王易...

于休烈

于休烈(692~772) 京兆高陵(今陕西高陵)人。唐代官吏、史学家。开元初进士,擢为秘书省正字。历任起居郎、集贤殿学士、比部郎中。天宝(公元742~756年)末年杨国忠为相时被排斥,调任中部郡太守。...

玄奘

玄奘(602~664) 俗姓陈,名祎。世人尊称三藏法师,俗称唐僧。原籍洛州偃师(今河南偃师)。唐代僧人,旅行家,佛教经典翻译家,中国佛教唯识宗创始人。13岁出家,20岁在大慈恩寺受具足戒,曾游历各地,...

李暹

李暹(生卒年不详) 西安府长安(今陕西西安)人。明代官吏。洪武(1368~1398年)年间以乡举入仕,永乐(1403~1424年)年间任户部主事。奉成祖之命出使西域,前后往返五次,遍历西域各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