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如晦
杜如晦(585~630) 字克明。京兆杜陵(今西安市雁塔区、长安县境内)人。唐代官吏。出身名门望族,其祖上累世为官。杜自幼天资聪明,学识渊博,长于文史。隋末入秦王府任兵曹参军,迁陕州总管府长史,在李世民平定薛举、薛仁杲、刘武周、王世充、窦建德等战争中多有贡献,历任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、天策府从事郎中。武德四年(公元621年)十月,李世民设立文学馆,置十八学士,杜如晦入选。太宗即位后,拜为太子左庶子,旋擢任兵部尚书,进封蔡国公。贞观(公元627~649年)初年,论功行赏,太宗以房玄龄、杜如晦、尉迟敬德、长孙无忌、侯君集等五人功列第一。后以杜为尚书右仆射兼吏部尚书,与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共掌朝事。唐代所有台阁规模、典章制度,皆二人所定,二人同心协力,为太宗延揽人才,进退百官,处理军国大事。世传唐太宗每与房玄龄谋事,房玄龄虽每尽陈己见,但总说:“非如晦莫能筹之”。待杜如晦至,往往与房玄龄意见不谋而合。房玄龄多谋,杜如晦善断,有“房谋杜断”之誉。杜如晦卒后,太宗哭之甚恸,废朝三日,诏赠开府仪同三司,加司空,改封莱国公。在凌烟阁图像功臣中,杜如晦与房玄龄位居前列。
(信息仅供参考,如有变动,请以实际为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