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邦
刘邦(前256~前195) 字季。原籍沛县丰邑(今江苏丰县)。西汉王朝创立者,公元前202年~前195年在位,庙号高祖。
刘邦早年胸有大志,“不事家人生产作业”,“好酒及色”,曾任泗水亭长。在咸阳服徭役时,目睹秦始皇出行的威仪,不禁发出“大丈夫当如此也!”的感慨。
秦二世元年(公元前209年),全国范围的农民起义爆发。刘邦起兵响应,称沛公,其所率军队起初从属项梁。在推翻秦王朝的斗争中,最先揭竿而起的陈胜、吴广所部和其他几支农民起义军先后被镇压下去,刘邦与项羽所领导的两支农民起义军逐渐壮大,成为反秦主力。汉高帝元年(公元前206年),刘邦率军首先攻占咸阳,推翻秦朝统治并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:杀人者死,伤人及盗抵罪,深得秦人拥戴。同年,项羽入关,大封诸侯王,刘邦被封作汉王,占有巴蜀汉中之地。在一时实力不能与项羽抗衡的形势下,为了暂避项羽锋芒,刘邦采用谋士张良之计,烧绝由巴蜀通往关中的栈道,以示无意与项羽抗争;而实际上,暗中积蓄力量,拜韩信为大将,不久就与项羽展开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。由于知人善任,重用人才,终于在汉高帝五年(公元前202年)战胜项羽,建立西汉王朝。
在位期间,刘邦基本承袭秦的中央集权制度,先后消灭韩信、彭越、英布等异姓诸侯王;将六国旧贵族和地方豪强迁徙关中以加强控制;实行重本抑末政策,打击商贾,奖励农桑,恢复发展农业生产;以秦律为依据,制定《汉律》九章。刘邦“惩戒亡秦孤立之败”,接受“周过其历,秦不及期”的历史教训,决定分封同姓诸侯王,以建“骨肉本根之辅”,推行郡国并行制度。在其统治生涯中,很可贵的一条是认识到从“马上”得天下,但不可以“马上”治天下的道理,总结汉兴秦亡的历史教训,着力从《诗》《书》等儒家经典中汲取治国安邦之策,下诏求贤,增加官府官吏中“贤者智能”的比例。在国力不如匈奴的情况下,与匈奴进行“和亲”,保持和平关系。所有这些举措,都对汉王朝的长治久安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汉高帝十一年(公元前196年),刘邦在平定英布叛乱的战斗中胸部中箭负伤。翌年三月,创伤复发,病势危重,临终之际,召列侯群臣进宫,吩咐左右宰杀白马,要臣下歃血为盟,并宣誓:从今之后,凡不姓刘者不能封王,没有功者不能封侯,谁违背这一盟约,天下人可以共同讨伐他。又命令陈平立即从燕地赶回荥阳,协助灌婴驻守,以防各诸侯国乘丧作乱。四月甲辰日,逝于长安长乐宫。
(信息仅供参考,如有变动,请以实际为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