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西安 > 正文内容

吕柟

4年前 (2021-04-09)西安192

吕柟(1479~1542) 原字大栋,后改字仲木,自号泾野。西安府高陵(今陕西高陵)人。明代官吏,教育家,思想家。弘治十四年(1501年)举乡贡,就学国子监,正德三年(1508年)以状元授翰林修撰。在翰林院期间,吕柟严辞拒绝大宦官刘瑾拉拢,且屡次上书弹劾刘瑾专权横行,后愤然辞官回乡,家居多年,筑云槐精舍、东林书屋聚徒讲学。世宗即位后复官,入史馆纂修《正德实录》。在朝以直声著称,后因“大礼议”触怒世宗,廷杖下狱。贬任山西解州判官后,勤政惠民,抚恤鳏寡孤独,减丁役,劝农桑,筑堤以护盐池,疏渠以兴水利,并建解梁书院从事讲学活动。嘉靖六年(1527年)擢任南京宗人府经历,解州士民千余人泣涕惜别,并树碑怀念。不久任南京尚宝司卿,公暇在柳湾精舍和鹫峰寺讲学。十一年(1532年)任南京太仆寺少卿,在任所内讲学,各地学子慕名前来师从者很多。十四年(1535年)任京师国子监祭酒,翌年升任南京礼部右侍郎,署吏部事。十八年(1539年)致仕返乡,著书讲学。卒时,高陵人罢市3日,远近吊者数以千计。

吕柟为学强调言行一致,重视实践,认为人生不幸在不闻过,主张在进德基础上修业,提出安贫改过,不图虚名。讲学不局限于经史,要求学生通古知今,通天知地。针对八股文体指出写文章不必在字句上着力,重在发挥本题并有新意。吕柟思想对明代后期书院发展有重要影响,后来东林书院复兴便导源于吕柟。其教学以躬行为急,以忧世为心,所讲内容宁近毋远,宁浅毋深,切于日用,在明代中期以后政治腐败、学校衰退、学风不正的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。此外,吕柟在经学、史学、自然、文艺、时政及治国安民方面也各有见解。著作有《四书因问》《周易说翼》《尚书说要》《毛诗说序》《春秋说志》《宋四子抄释》《礼问内外篇》《史馆献纲》《南省奏稿》《性理粹言》《泾野子内篇》《泾野子外篇》《诗乐图谱》《寒暑经图解》《史约》《高陵县志》《解州志》《泾野诗文集》等。


(信息仅供参考,如有变动,请以实际为准)

相关文章

种谔

种谔(1026~1082) 字子正。京兆长安(今陕西西安)人。北宋将领。种世衡之子,以父荫入仕,初任左藏库副使,后奉命戍守青涧城(今陕西清涧),施离间计逼降西夏将领嵬名山。西夏进攻绥州(今陕西绥德),...

李邦瑞

李邦瑞(?~1235) 字昌国,以字行。京兆临潼(今陕西临潼)人。金及元官吏。宋金战乱时逃到太原,投入金军充任书吏。蒙古太师木华黎率军攻打太原时,李邦瑞率寨兵降于蒙古军,在成吉思汗行营任职。自蒙古太宗...

朱博

朱博(?~前5) 字子元。京兆杜陵(今西安市雁塔区、长安县境内)人。西汉官吏。出身贫穷,曾长期担任小吏。为人慷慨好义,御史中丞陈咸下狱,朱博以计救助出狱。成帝时历任栎阳、云阳、平陵、长安县令,因治理有...

医缓

医缓(生卒年不详) 春秋时秦国医生。在中国古代医学发展史上,医缓的重大贡献在于首次提出病入膏肓诊病寻因学说。据《左传·成公十年》记载:医缓出诊在晋,为晋景公诊病后说:“疾不可为也。在肓之上,膏之下,攻...

梁崇义

梁崇义(?~781) 京兆长安(今陕西西安)人。唐代将领。初在山南东道节度使来瑱部下为将。宝应元年(公元762年),来瑱赴长安时,派其镇守南阳。翌年来瑱被杀,梁率兵至襄州,统领了襄汉军,代宗只得授其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