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西安 > 正文内容

吕柟

5年前 (2021-04-09)西安224

吕柟(1479~1542) 原字大栋,后改字仲木,自号泾野。西安府高陵(今陕西高陵)人。明代官吏,教育家,思想家。弘治十四年(1501年)举乡贡,就学国子监,正德三年(1508年)以状元授翰林修撰。在翰林院期间,吕柟严辞拒绝大宦官刘瑾拉拢,且屡次上书弹劾刘瑾专权横行,后愤然辞官回乡,家居多年,筑云槐精舍、东林书屋聚徒讲学。世宗即位后复官,入史馆纂修《正德实录》。在朝以直声著称,后因“大礼议”触怒世宗,廷杖下狱。贬任山西解州判官后,勤政惠民,抚恤鳏寡孤独,减丁役,劝农桑,筑堤以护盐池,疏渠以兴水利,并建解梁书院从事讲学活动。嘉靖六年(1527年)擢任南京宗人府经历,解州士民千余人泣涕惜别,并树碑怀念。不久任南京尚宝司卿,公暇在柳湾精舍和鹫峰寺讲学。十一年(1532年)任南京太仆寺少卿,在任所内讲学,各地学子慕名前来师从者很多。十四年(1535年)任京师国子监祭酒,翌年升任南京礼部右侍郎,署吏部事。十八年(1539年)致仕返乡,著书讲学。卒时,高陵人罢市3日,远近吊者数以千计。

吕柟为学强调言行一致,重视实践,认为人生不幸在不闻过,主张在进德基础上修业,提出安贫改过,不图虚名。讲学不局限于经史,要求学生通古知今,通天知地。针对八股文体指出写文章不必在字句上着力,重在发挥本题并有新意。吕柟思想对明代后期书院发展有重要影响,后来东林书院复兴便导源于吕柟。其教学以躬行为急,以忧世为心,所讲内容宁近毋远,宁浅毋深,切于日用,在明代中期以后政治腐败、学校衰退、学风不正的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。此外,吕柟在经学、史学、自然、文艺、时政及治国安民方面也各有见解。著作有《四书因问》《周易说翼》《尚书说要》《毛诗说序》《春秋说志》《宋四子抄释》《礼问内外篇》《史馆献纲》《南省奏稿》《性理粹言》《泾野子内篇》《泾野子外篇》《诗乐图谱》《寒暑经图解》《史约》《高陵县志》《解州志》《泾野诗文集》等。


(信息仅供参考,如有变动,请以实际为准)

相关文章

梁翰

梁翰(1807~1864) 宁海楼,号平桥。西安府鄠县(今陕西户县)人。出身贵胄世家,为梁化凤六世孙。道光十五年(1835年)中举,十七年(1837年)中进士,先后任兵部职方司主事、军机章京、方略馆提...

李涛

李涛(898~961) 字信臣。京兆万年(今陕西西安)人。五代及北宋官吏。后唐天成初年进士,历任晋州节度府从事、监察御史、右补阙、魏博观察判官、起居舍人。后晋时任刑部郎中,以执法严明闻名。泾原节度使张...

杜环

杜环(生卒年不详) 京兆万年(今陕西西安)人。唐代旅行家。唐天宝七年(公元748年),杜从军隶安西都护府镇将高仙芝部。十年(公元751年),高仙芝在恒逻斯城与大食军队交战,唐军大败,杜环被俘,自此随大...

韩洄

韩洄(?~794) 字幼深。京兆长安(今陕西西安)人。著名画家韩混弟。代宗时,刘晏领度支盐铁转运租庸使,用韩洄为属官,后累迁谏议大夫、知制诰。大历十二年(公元777年),因和元载关系密切受株连被贬为邵...

延笃

延笃(?~167)字叔坚。南阳擎(今河南鲁山东南)人。年轻时随颍川人唐溪典学习《左氏传》,又跟马融学习,通晓经传及诸子百家的典籍,善于著文,闻名京师。举孝廉,任平阳侯相。后因其师去世弃官奔丧。汉桓帝以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