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西安 > 正文内容

司马迁

4年前 (2021-04-07)西安173

司马迁(前145~前86) 字子长。左冯翊夏阳(今陕西韩城)人。西汉著名史学家,文学家和思想家。

司马迁出身于史官世家,祖先曾为周王朝太史,以后世代为史官。幼年即随父司马谈读书,10岁便能诵读古文。15岁时,因父任太史令,全家迁到长安居住。在长安,司马迁随著名学者董仲舒、孔安国等人学习《春秋》《尚书》,20岁左右,即已通晓诸子百家。元朔三年(公元前126年),开始遍游长江中下游和中原各地,观览名山大川,考察古代历史事件和文化名胜遗迹,搜集民间传说,了解社会状况,充实丰富了自己的知识。五年(公元前124年)回到长安,后任郎中,曾出使巴、蜀、邛、昆明,并随汉武帝四出巡幸,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见识。

元封三年(公元前108年),司马迁继父业,任太史令,从而有机会阅读了大量的国家藏书,为其写《史记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太初元年(公元前104年),与唐都、落下闳等人共订“太初历”(即夏历,此后一直通行至今),对历法进行改革,同年十一月,司马迁正式开始史书的著述工作。

天汉二年(公元前99年),李陵败降匈奴,司马迁在朝廷上为李陵辩护,触怒了汉武帝,被下狱处以腐刑。出狱后,太始元年(公元前96年),司马迁任中书令,效法古代“倜傥非常之人”在困厄中发奋著书的先例,继续从事史书的著述工作。继续倾注全力于史书的著述。征和二年(公元前91年),司马迁终于完成了不朽名著《太史公书》(后称《史记》)的著述,并于翌年对书稿进行了修改。

《史记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,它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(公元前104年~前101年)年间约3000年的历史。全书共130篇,52.65万字。内容由十二本纪、十表、八书、三十世家、七十列传组成。《史记》以人物传记为主,吸收了编年、记事等体裁的长处,创造了史书纪传体的新体裁,成为此后两千年中编写王朝历史的规范。《史记》具有“秉笔直书”的特点,对许多历史人物都是善恶并书,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,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思想学术价值。《史记》叙事条理清晰,语言通畅,文笔优美,形象鲜明,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,对后世史学与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。

司马迁死后,《史记》书稿藏于其家。至汉宣帝时,才由其外孙杨恽公诸于世。其著作除《史记》外,《汉书·艺文志》著录尚有赋8篇;《隋书·经籍志》著录有文集一卷,多已散佚。现能读到的仅有《悲士不遇赋》及《报任安书》等。


(信息仅供参考,如有变动,请以实际为准)

相关文章

杜汉徽

杜汉徽(?~962) 京兆长安(今陕西西安)人。五代及北宋官吏。后晋、后汉、后周时戍守边州,屡败辽兵。北宋初年任茂州刺史、潮州刺史,在讨平李筠、李重进等战争中屡立战功。建隆三年(公元962年)任天长军...

宇文融

宇文融(?~730) 京兆万年(今陕西西安)人。唐代官吏。初任富平(今陕西富平)主簿,后迁任监察御史。开元九年(公元721年),向朝廷建议重新登记户口,丈量土地,被玄宗任命为劝农使,率劝农判官赴各州县...

成宗道

成宗道(生卒年不详) 京兆长安(今陕西西安)人。北宋画家。工画人物,兼长刻石。世传其将凡长安所见吴道子壁画皆临摹刻于石上,笔迹细如发丝而不失精神体态。所集吴道子《三清像》与《左右侍卫》,宛如出于吴道子...

延笃

延笃(?~167)字叔坚。南阳擎(今河南鲁山东南)人。年轻时随颍川人唐溪典学习《左氏传》,又跟马融学习,通晓经传及诸子百家的典籍,善于著文,闻名京师。举孝廉,任平阳侯相。后因其师去世弃官奔丧。汉桓帝以...

西安市教育局电话地址查询

西安市教育局邮编:710007地址:西安市凤城八路109号电话:029-86786606 86786576传真:029-86786605网址:http://edu.xa.gov.cn邮箱:xajyj0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