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西安 > 正文内容

司马迁

5年前 (2021-04-07)西安193

司马迁(前145~前86) 字子长。左冯翊夏阳(今陕西韩城)人。西汉著名史学家,文学家和思想家。

司马迁出身于史官世家,祖先曾为周王朝太史,以后世代为史官。幼年即随父司马谈读书,10岁便能诵读古文。15岁时,因父任太史令,全家迁到长安居住。在长安,司马迁随著名学者董仲舒、孔安国等人学习《春秋》《尚书》,20岁左右,即已通晓诸子百家。元朔三年(公元前126年),开始遍游长江中下游和中原各地,观览名山大川,考察古代历史事件和文化名胜遗迹,搜集民间传说,了解社会状况,充实丰富了自己的知识。五年(公元前124年)回到长安,后任郎中,曾出使巴、蜀、邛、昆明,并随汉武帝四出巡幸,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见识。

元封三年(公元前108年),司马迁继父业,任太史令,从而有机会阅读了大量的国家藏书,为其写《史记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太初元年(公元前104年),与唐都、落下闳等人共订“太初历”(即夏历,此后一直通行至今),对历法进行改革,同年十一月,司马迁正式开始史书的著述工作。

天汉二年(公元前99年),李陵败降匈奴,司马迁在朝廷上为李陵辩护,触怒了汉武帝,被下狱处以腐刑。出狱后,太始元年(公元前96年),司马迁任中书令,效法古代“倜傥非常之人”在困厄中发奋著书的先例,继续从事史书的著述工作。继续倾注全力于史书的著述。征和二年(公元前91年),司马迁终于完成了不朽名著《太史公书》(后称《史记》)的著述,并于翌年对书稿进行了修改。

《史记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,它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(公元前104年~前101年)年间约3000年的历史。全书共130篇,52.65万字。内容由十二本纪、十表、八书、三十世家、七十列传组成。《史记》以人物传记为主,吸收了编年、记事等体裁的长处,创造了史书纪传体的新体裁,成为此后两千年中编写王朝历史的规范。《史记》具有“秉笔直书”的特点,对许多历史人物都是善恶并书,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,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思想学术价值。《史记》叙事条理清晰,语言通畅,文笔优美,形象鲜明,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,对后世史学与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。

司马迁死后,《史记》书稿藏于其家。至汉宣帝时,才由其外孙杨恽公诸于世。其著作除《史记》外,《汉书·艺文志》著录尚有赋8篇;《隋书·经籍志》著录有文集一卷,多已散佚。现能读到的仅有《悲士不遇赋》及《报任安书》等。


(信息仅供参考,如有变动,请以实际为准)

相关文章

公孙武达

公孙武达(生卒年不详) 雍州栎阳(今陕西临潼栎阳镇)人。唐代将领。为人豪侠仗义。隋末从军,李渊父子进军长安时,前往渭北迎接。李世民率大军东渡黄河御敌,公孙武达随军出征,翌年,唐军大败刘武周,收复了河东...

敖成

敖成(生卒年不详) 字丹九。西安府长安(今陕西西安)人。清代将领。幼时家境贫寒,喜习弓马武艺,乾隆(1736~1795年)初年投身军伍,随军征战四川西康,以军功升任千总。乾隆二十四年(1759年)任库...

姚兴

姚兴(366~416)羌族。字子略。姚苌长子。后秦皇帝,公元394~416年在位,谥称文桓皇帝。任皇太子时曾镇守长安,颇获声名。即位后,为政宽明,知人纳谏,在十六国后期各国君王中是一个勤于政事、比较开...

李晟

李晟(727~793) 字良器。原籍陇右临洮(今甘肃临洮),后入籍京兆万年(今陕西西安)。唐代将领。初为西北边镇裨将,骁勇善战,屡立战功,代宗时擢任左金吾卫大将军,又任泾原四镇北庭兵马使,后因击败吐蕃...

姚珽

姚珽(641~714) 雍州万年(今陕西西安)人。唐代官吏,史学家。少年勤学,擢明经,历任定、汴等州刺史,以政绩见称于世。神龙元年(公元705年)擢任太子詹事,太子李重俊企图谋反,姚上书切谏制止,但未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