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西安 > 正文内容

杜甫

5年前 (2021-04-12)西安206

杜甫(712~770) 字子美。祖籍襄阳(今湖北襄阳),出生于巩县(今河南巩义市)。唐代诗人。因系西晋名宦杜预的后裔,又曾居住长安少陵原杜曲近10年,视杜陵为故乡,自称“杜陵布衣”、“杜陵野老”、“少陵野老”,后人编其诗集亦名《杜少陵集》。天宝六年(公元747年)到长安应试,因李林甫从中作梗,应试者全部落第,遂在长安潦倒10年。十三年(公元754年),因向朝廷献赋3篇,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。翌年爆发安史之乱,当时杜甫正在奉先探亲,得知肃宗在灵武即位,即移家鄜州(今陕西富县),只身奔灵武,途中被叛军俘虏。至德二年(公元757年)脱身逃往凤翔谒见肃宗,授官左拾遗,后因上书救房琯,贬任华州司功参军。不久,关中大旱,为饥饿所迫,弃官入蜀,筑草堂于成都定居,后任剑南节度使严武幕僚,被荐任检校工部员外郎,故世称杜工部。大历三年(公元768年),乘舟出三峡,经今湖北入湖南,贫病交加,死于湘江舟中①。

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年代,加之仕途坎坷,流离漂泊,历经祸乱,因而能体念和同情广大人民疾苦,写出了千古名篇《兵车行》《丽人行》《前出塞》《后出塞》《赴奉先咏怀五百句》等。其被贬华州(治今渭南市华州区)两年间,写出了《哀王孙》《悲陈陶》《春望》《哀江头》《北征》等名篇。乾元二年(公元759年),杜甫离华州往河南旧居探亲,途中又写出了《潼关吏》《新安吏》《石壕吏》《新婚别》《垂老别》《无家别》六首千古名诗。其诗在抒写个人情怀时,往往结合时事,思想深厚,意境广阔,有强烈的现实意义。杜甫精于各种诗体,其乐府不沿用旧题,而是“即事名篇,无复依傍”;作律诗既重程式,又敢于创新,写得典雅精工,含蓄隽永;绝句汲取民歌精华,写得“无意求工而别有风致”。其诗广泛吸收前人成就,融合各家所长,发扬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,并将其推向最高峰,被后人尊为“诗圣”。

原有集60卷,早佚。北宋王洙编集20卷,补遗1卷,题为《杜工部集笺注》。


(信息仅供参考,如有变动,请以实际为准)

相关文章

颜真卿

颜真卿(708~785) 字清臣。京兆万年(今陕西西安)人。唐代官吏,书法家。开元进士,初任礼泉县尉,历任殿中侍御史、东都畿采访判官、监察御史、武部员外郎等职,以刚正忠贞、不附权贵、清操有节、直言敢谏...

韦巨源

韦巨源(631~710) 雍州万年(今陕西西安)人。唐代官吏。出身皇室外戚,系唐中宗韦皇后族兄。长寿三年(公元694年)由文昌右丞擢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,证圣初贬任鄜州(今陕西富县)刺史,后累迁地官尚书...

张无梦

张无梦(生卒年不详)字灵隐,号鸿濛子。凤翔盩厔(今陕西周至)人。北宋道士。早年研读《老子》《周易》,青年时入华山拜陈抟为师,与种放、刘海蟾友好。又赴天台山琼台观学导引术、还丹法,作《还元篇》诗百首,述...

刘整

刘整(1213~1275) 字武仲。祖籍京兆樊川(在今陕西长安县境),迁居邓州穰城(今河南邓县东南)。青年时期从军,有胆有识,武艺出众,曾在南宋荆湖制置使孟珙部下为将,以功迁为潼川(今四川三台县)十五...

宋弘

宋弘(生卒年不详) 字仲子。京兆长安(今陕西西安)人。西汉、新莽、东汉官吏。西汉时任侍中,新莽时任共工(少府),赤眉军入长安后遣使征召,行至渭水边投水自尽,幸被家人救起。东汉王朝建立后,宋弘任太中大夫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