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西安 > 正文内容

冯从吾

4年前 (2021-04-10)西安223

冯从吾(1556~1626) 字仲好,号少墟。西安府长安(今陕西西安)人。明代官吏,教育家,学者。少年以门荫入国子监,卒业回乡后在长安正学书院讲授理学。万历十七年(1589年)进士,初任翰林院庶吉士,后任御史巡视京师中城。明神宗朱翊钧昏庸奢侈,朝政腐败,冯从吾冒死直谏。于二十年(1592年)正月上著名的《请修朝政疏》,历数神宗“郊庙不亲、朝讲不御、章奏留中不发”,“每夕必饮,每饮必醉,每醉必怒。左右一言稍逊,辄毙杖下”,规劝神宗“勿以天变为不足畏,勿以人言为不足恤,勿以目前晏安为可恃,勿以将来危乱为可忽。”奏章上达后,神宗大怒,因适逢仁寿太后寿辰,又有大学士赵志皋等联名求情,才幸免于难,但被迫辞职。

冯离京回长安后,与萧茂才等在宝庆寺讲学。三年后,朝廷起用其巡长芦盐政。任职期间,冯大胆革除积弊,照章课税,打击了图牟暴利的盐商与税吏,使贪赃枉法者有所收敛。后被削籍回家,杜门谢客,潜心宋儒理学达25年之久。冯从吾“取先正格言,体验身心”,认为“事功节义系于所遇,文章系乎天资,三者俱不可必,所必可者惟理学耳。”冯在万历三十七年(1609年)创建关中书院,并担任主讲,弟子甚众,被人称为“关西夫子”。冯从吾认为关中自古即理学之邦,特别是张载,“与周程朱子主盟斯道”,为关中先觉。为了砥砺士风,敦化乡俗,取理学巨儒行实,以次编序集成《关学编》,使“关学源流初终条贯秩然”,对后世影响甚大。光宗即位后冯从吾复官,历任大理少卿、左副都御史等职,与东林党人交往密切。天启(1621~1627年)初年,与大臣邹元标又在京城共建首善书院,以在书院讲学为乐,遭到官场非议,后卸任返乡。天启四年(1624年)任南京右都御史,后改任工部尚书,但不久东林党人受到打击,冯因而致仕。权宦魏忠贤专政时,冯遭到削籍处分,所建书院也被拆毁,致其忧愤而死。其著作有《元儒考略》《冯子节要》《关学编》《冯少墟集》《古文辑选》《陕西通志》等。


(信息仅供参考,如有变动,请以实际为准)

相关文章

李成

李成(919~967) 字咸熙,别号营丘。京兆长安(今陕西西安)人,先世为唐宗室,五代战乱时迁居青州(今山东青州)。五代及宋初画家。以儒道为业,博读经史,性嗜酒,喜吟诗,善琴弈,擅长山水画。初学关仝,...

韩皋

韩皋(760~828) 字仲闻。京兆长安(今陕西西安)人。唐代官吏。出身官宦世家,为韩混之子。以门荫入仕,初任云阳县尉,擢右拾遗,迁考功员外郎,历任中书舍人、御史中丞、尚书右丞、兵部侍郎,在任俱有政绩...

张纯

张纯(?~56) 字伯仁。京兆杜陵(今西安市雁塔区、长安县境内)人。西汉、新莽及东汉官吏。出身官宦家庭,为富平侯张安世之后,少袭爵邑。西汉哀帝、平帝时任侍中,得以保全其爵号和封地。新莽时位至九卿。刘秀...

安金藏

安金藏(生卒年不详) 京兆长安(今陕西西安)人。唐代官吏。武则天时为太常乐工。有人诬告太子李旦有异谋,武则天命来俊臣审讯李旦左右的侍从、乐工。酷刑之下,众人不堪忍受,纷纷承认谋反,唯太常乐工安金藏不愿...

杜审权

杜审权(生卒年不详) 字殷衡。京兆杜陵(今西安市雁塔区、长安县境内)人。唐代官吏。杜如晦六世孙。进士登第,初任江西观察判官,后以书判拔萃,拜右拾遗,转左补阙。大中(公元847~859年)初年,迁司勋员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