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西安 > 正文内容

冯从吾

5年前 (2021-04-10)西安238

冯从吾(1556~1626) 字仲好,号少墟。西安府长安(今陕西西安)人。明代官吏,教育家,学者。少年以门荫入国子监,卒业回乡后在长安正学书院讲授理学。万历十七年(1589年)进士,初任翰林院庶吉士,后任御史巡视京师中城。明神宗朱翊钧昏庸奢侈,朝政腐败,冯从吾冒死直谏。于二十年(1592年)正月上著名的《请修朝政疏》,历数神宗“郊庙不亲、朝讲不御、章奏留中不发”,“每夕必饮,每饮必醉,每醉必怒。左右一言稍逊,辄毙杖下”,规劝神宗“勿以天变为不足畏,勿以人言为不足恤,勿以目前晏安为可恃,勿以将来危乱为可忽。”奏章上达后,神宗大怒,因适逢仁寿太后寿辰,又有大学士赵志皋等联名求情,才幸免于难,但被迫辞职。

冯离京回长安后,与萧茂才等在宝庆寺讲学。三年后,朝廷起用其巡长芦盐政。任职期间,冯大胆革除积弊,照章课税,打击了图牟暴利的盐商与税吏,使贪赃枉法者有所收敛。后被削籍回家,杜门谢客,潜心宋儒理学达25年之久。冯从吾“取先正格言,体验身心”,认为“事功节义系于所遇,文章系乎天资,三者俱不可必,所必可者惟理学耳。”冯在万历三十七年(1609年)创建关中书院,并担任主讲,弟子甚众,被人称为“关西夫子”。冯从吾认为关中自古即理学之邦,特别是张载,“与周程朱子主盟斯道”,为关中先觉。为了砥砺士风,敦化乡俗,取理学巨儒行实,以次编序集成《关学编》,使“关学源流初终条贯秩然”,对后世影响甚大。光宗即位后冯从吾复官,历任大理少卿、左副都御史等职,与东林党人交往密切。天启(1621~1627年)初年,与大臣邹元标又在京城共建首善书院,以在书院讲学为乐,遭到官场非议,后卸任返乡。天启四年(1624年)任南京右都御史,后改任工部尚书,但不久东林党人受到打击,冯因而致仕。权宦魏忠贤专政时,冯遭到削籍处分,所建书院也被拆毁,致其忧愤而死。其著作有《元儒考略》《冯子节要》《关学编》《冯少墟集》《古文辑选》《陕西通志》等。


(信息仅供参考,如有变动,请以实际为准)

相关文章

姬发

姬发(?~前1044) 姬昌次子。西周王朝开创者,谥称武王。姬发于公元前1049年继任周国国君后,在沣河以东建镐京,并把宗庙社稷迁至镐京。以姜子牙为师,以其弟周公旦为辅,在召公、毕公的协助下,继承其父...

李世民

李世民(599~649) 唐高祖李渊次子。出生于武功(今陕西武功)。唐代第二任皇帝,公元626~649年在位,庙号太宗。隋朝末年,政治腐败,民不聊生,农民起义此起彼伏,李世民力劝其父起兵反隋。李渊称帝...

杨恭懿

杨恭懿(1225~1294) 字元甫,号潜斋。安西路高陵(今陕西高陵)人。元代哲学家,天文学家。自幼刻苦攻读,博通六经文史,尤精于《易》《礼》《春秋》,后潜心研究朱熹理学要旨,逐渐形成其“穷理反躬,一...

常衮

常衮(729~783) 京兆长安(今陕西西安)人。唐代官吏。天宝(公元742~756年)末年进士,初为太子正字,后历任补阙、起居郎。宝应二年(公元763年)选为翰林学士。后官至门下侍郎、同平章事,与宰...

许商

许商(生卒年不详) 字长伯。京兆长安(今陕西西安)人。西汉官吏,学者。曾从周堪学《尚书》,长于经学与算学,著有《五行论历》与《算术》26卷。成帝时历任将作大匠、河堤都尉、少府、侍中、光禄大夫、大司农等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