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安钟楼
在东、西、南、北4条大街的交会处。初建于明洪武十七年(1384年),原址在今西大街广济街口,明万历十年(1582年),移建于现址。清乾隆五年(1740年)重修。昔日楼内悬一口大钟,每日击钟报时,故名钟楼。钟楼为砖木结构,由地面至楼顶高36米,基座为正方形,高8.6米,长、宽各为35.5米,四面正中各有高宽约6米的券形门洞。楼的整体为重檐复屋四角攒尖顶的木质结构,每层均施斗栱装饰,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,是中国古代所遗留下来的众多钟楼中修建最好和保存最完整的一个,是一座具有民族形式的古代宏伟建筑。钟楼里还保存了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诗碑。
钟楼是西安城的标志之一。围绕钟楼这一古代建筑艺术精华,有许多优美的传说,其中最神奇的是关于景云钟的传说。据说钟楼在迎祥观时,悬一高2米、径1.5米、重达6吨的景云钟(唐代景云年间铸造),此钟随钟楼迁徙后,“即悬,扣之不鸣”,因此不得不重铸一口重2500公斤的大钟以代之。现在钟楼所悬之钟是明代重铸的大钟。西安钟楼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(信息仅供参考,如有变动,请以实际为准)